科普编辑半只土豆的日常,就是读上千个标题,再从中选几十篇文章认真看看。部分内容用大语言模型提取了摘要,并做了翻译。
发布时间: 2025年4月28日11时
Giant kangaroos died out when rainforests disappeared
巨型袋鼠因雨林消失而灭绝
在人类抵达澳大利亚之前,这片土地上曾生活着像 Protemnodon(一种已灭绝的巨型袋鼠)这样的庞然大物。这种有袋动物体重可达 170 公斤(375 磅),却过着出奇封闭的生活——这种习性可能导致了它们在雨林开始消失时的灭绝。
由伍伦贡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劳里凯宁加埃特(Christopher Laurikainen Gaete)主导的研究发现,Protemnodon 因稳定的环境、特定的饮食习惯以及独特的移动方式而活动范围有限。在 Mt Etna 石灰岩洞穴中发现的八具个体牙齿化石显示,其同位素特征表明它们主要在固定区域觅食,几乎不会远离栖息地。它们的食物以树叶和柔软植被为主,这些资源在雨林栖息地中十分丰富,因此无需长途迁徙。
然而约 28 万年前,气候变化逐渐将茂密雨林转变为干旱林地。Protemnodon 既无法适应也无法迁移,最终被困在不断恶化的环境中。它们的灭绝与雨林生态系统的衰退同时发生,这凸显了依赖狭窄生态位的物种的脆弱性。
该研究颠覆了"已灭绝大型动物必然活动范围广阔"的假设,转而强调环境稳定性、饮食需求和移动机制的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也为现代野生动物敲响警钟:随着气候变化,它们或将面临类似的生存威胁。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4-28 10:12
What’s Going On Inside Io, Jupiter’s Volcanic Moon?
木星火山卫星 艾奥(Io)内部正在发生什么?
1980 年,斯科特·博尔顿(Scott Bolton)见证了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性时刻——旅行者 1 号(Voyager 1)拍摄到木星卫星木卫一(Io)的首批图像,揭示了其剧烈的火山活动。这标志着重要里程碑,因为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观测到活跃的火山现象。
图像显示,熔融物质从木卫一表面的多个位置喷涌而出,在太空中形成醒目的伞状喷发。这些壮观喷发为理解该卫星的地球物理过程及火山活动动力学提供了宝贵线索。木卫一的极端火山活动主要源于木星及其他伽利略卫星的引力作用,由此产生的巨大潮汐力使其内部升温,从而持续催生科学家观测到的火山喷发。
旅行者号任务期间的发现重塑了人类对木卫一地质构造及其在太阳系中独特地位的认知。随着探索的持续深入,这颗火山卫星的复杂特性不断被揭示,其充满活力且瞬息万变的地貌持续吸引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目光。
Quanta Magazine - 2025-4-28 10:11
Ancient Body Paint May Have Been Prehistoric Sunscreen, Study Says
研究称:远古人体彩绘或为史前防晒霜
最新研究表明,远古时代使用的体绘颜料(尤其是赭石制成的)可能具有史前防晒霜的功能。这项研究揭示,早期人类面临的紫外线(UV)辐射强度远超当今水平。他们使用的赭石体绘颜料很可能为皮肤提供了关键防护,避免有害日光引发皮肤损伤或其他健康问题。通过涂抹这种天然颜料,我们的祖先有效抵御了长期日晒的危害,展现出在严酷环境中求生的适应性智慧。该发现不仅揭示了史前体绘的实用功能,更凸显了早期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抵御环境威胁的非凡创造力。
ScienceAlert - 2025-4-28 10:11
How grapes became wine in Italy over 7,000 years
在意大利,葡萄如何历经 7000 年演变为葡萄酒
在意大利,葡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 7000 年演变而来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最近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来自意大利及圣马力诺 25 处考古遗址的 1768 颗葡萄籽,揭示了人类从野生葡萄采集到系统化种植的转变历程。
研究显示,新石器时代早期和青铜时代最古老的葡萄籽未显现驯化痕迹,说明当时人类依赖自然生长的野生葡萄。而在撒丁岛的 Sa Osa 遗址,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 1300-1100 年)近半数葡萄籽已呈现驯化特征,这成为地中海西部地区最早的确凿葡萄栽培证据。这些种子与古代亚美尼亚葡萄品种的基因关联,暗示贸易或人口迁徙可能推动了这一演变。
到公元前 4 世纪,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伊特鲁里亚遗址证据表明,葡萄种植已广泛普及。基因检测显示这些葡萄兼具野生和栽培特征。伊特鲁里亚人不仅发展出成熟的葡萄栽培技术,还将葡萄酒远销欧洲和北非,标志着葡萄种植业的繁荣发展。
罗马帝国时期,驯化葡萄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但野生品种依然存在,这可能促进了新品种特性的形成。至中世纪,葡萄栽培已发展出标准化生产体系。
这项研究揭示了文化交流与渐进适应如何塑造意大利的葡萄酒版图,证明葡萄驯化是漫长试错与创新的过程。如今,每一杯意大利葡萄酒都凝聚着这段厚重历史,展现着传统技艺、贸易往来与农业智慧的完美交融。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4-28 10:11
Your life is at the mercy of seemingly random tiny events
你的生活总是被那些看似随机的微小事件左右
看似随机的微小事件可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这支视频探讨了这些常被忽视的不可预测时刻,如何引发我们境遇的巨大改变。从偶然相遇的邂逅到突如其来的机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可能以我们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人生走向。
当我们反思这些事件如何塑造决策与经历时,就能逐渐理解指引我们行动的复杂影响网络。每个瞬间——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可能将我们引向新的可能性或始料未及的挑战。
视频重点强调了保持觉察并接纳这些微小影响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可能引发人生的重大转折。欲了解更多洞见,可观看 Big Think 平台上的完整访谈视频。
Big Think - 2025-4-28 10:11
First Utterly Alone Black Hole Confirmed Roaming The Cosmos
首颗完全孤立的黑洞获确认 正在宇宙中独自游荡
科学家已证实有一个孤独的黑洞正在宇宙中漫游,这一发现揭示了这些神秘天体的迷人特性。尽管黑洞拥有极强的引力且充满致命诱惑,但它们也可能脱离伴生天体,独自在浩瀚太空中飘荡。
该发现为研究银河系内黑洞的运动规律提供了新线索。研究人员确认了一个"流浪黑洞",它似乎正独自穿行于星际空间,远离通常聚集大量黑洞的致密星团区域。这一发现对以往关于黑洞相互作用及其存在条件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这个孤独黑洞的确认不仅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现象的理解,更引发了关于此类孤立天体形成与演化的新疑问。随着科学家持续研究黑洞的行为特征,这个宇宙独行者将成为探索黑洞奥秘的绝佳案例。
ScienceAlert - 2025-4-28 10:11
How human connections shaped the spread of farming among ancient communities
人际纽带如何影响农耕技术在古代社群中的传播
农业在古代社群中的传播主要依靠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与互动。我们通过借鉴捕食者-猎物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发现,采集者与农民群体的共存状态显著影响了农业技术的采纳速度。
关于农业传播的学术争论长期聚焦于两种模式:是当地采集者主动采纳了农业技术,还是外来农民取代了原住民?我们的分析表明,两种模式同时存在——部分原住民通过贸易或通婚接受了农耕方式,另一些则遭遇了生存空间的挤压。
我们对三个地区进行了重点考察:
在伊比利亚东部,约公元前 5600-5500 年经由海上抵达的农民群体在此扎根。他们的存续取决于两个选择:要么扩大势力范围,要么与当地采集者融合。丹麦的转型更为缓慢,历时 600-800 年,农民与采集者经历了漫长的共存期才完成过渡。而在日本九州地区,约公元前 1000 年由朝鲜半岛移民引入的水稻种植技术,由于与原住民交流有限,当地采集者群体以更快速度走向衰落。
这些发现突显了人类互动(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生存竞争)对农业传播的关键影响。类似的动态机制不仅存在于农业领域,也贯穿于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适应过程。通过研究这些互动关系,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连接如何在不同历史情境中塑造人类行为。
Science + Technology – Articles – The Conversation - 2025-4-28 10:11
Analyze This: Why the fastest creatures are neither tiny or huge
解析:为什么速度最快的生物既不是微小体型也不是庞然大物
最新研究表明,中型陆地动物的移动速度通常快于体型更大或更小的同类。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生物力学研究员克里斯托弗·克莱门特(Christofer Clemente)领衔的这项研究,旨在揭示体型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没有比较运动机制截然不同的物种,而是构建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模拟从老鼠体型(100 克)到大象体型(2000 千克)不同尺寸的人类运动特征。
结果显示:大型动物虽能迈出更大的步伐,但其肌肉力量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体重的增加。这种失衡可能导致体型最大的模型完全无法移动。另一方面,小型动物蹬地动作过快,反而削弱了向前推进的效率——这种现象类似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的弹跳行进。为优化移动效率,这些小体型生物会采用更深的蹲伏姿势,但这会限制它们的步频。
克莱门特的研究揭示了中型动物在速度上存在的"黄金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肌肉力量能有效支撑体重。这项生物力学发现或将为高效机器人设计提供参考。理解体型如何影响速度,不仅能解释动物生长过程中面临的物理限制,更揭示了特定体型在速度上占据优势的根本原因。
Science News Explores - 2025-4-28 10:11
Scientists reveal how to avoid a shark attack - and their method is surprisingly simple
科学家揭秘如何避免鲨鱼袭击——方法简单得出人意料
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帮助人们避免鲨鱼袭击。科学家已锁定这类事件背后的主因,为涉足海洋活动的人群提供了关键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特定行为和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遭遇鲨鱼的概率。
为降低风险,游泳和冲浪者应避开鲨鱼频繁出没区域,例如鱼群附近或浑浊水域。同时建议避免佩戴闪亮首饰或鲜艳衣物,这些物品容易吸引鲨鱼注意。集体行动同样能减少遇袭概率,因为鲨鱼更倾向于攻击落单者。
遵循这些简明指南,水上运动爱好者能大幅提升安全系数。该研究不仅揭示了鲨鱼行为规律,更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海洋安全决策。掌握这些要诀能让亲水活动既尽兴又安心。
Sciencetech | Mail Online - 2025-4-28 10:11
What happens in your brain when your mind goes completely blank — neuroscientists say it’s a distinct mental state
当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时发生了什么?神经科学家指出,这是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
思维放空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既不同于白日梦,也与冥想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当你的大脑突然感觉一片空白,陷入短暂的认知停滞时,这种现象就会发生。神经科学家认为,这是大脑内部复杂的交互作用,揭示了它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思维放空期间,大脑各区域的交流方式与活跃思考时不同。这种状态可能由压力、疲劳或信息过载引发。它并非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机制——通过心理重启,能在重新投入思考时提升专注力与创造力。
理解思维放空现象,能帮助我们认识大脑如何处理信息超载,以及适时休息的重要性。接纳这种状态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因为它提供了从持续思维流中短暂抽离的机会,为更清晰的思考和能量恢复铺平道路。
ZME Science - 2025-4-28 10:11
Just 15 Extra Minutes of Sleep Is Linked to Brain Benefits in Young People
每晚多睡 15 分钟就能为年轻人带来大脑健康益处
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小幅增加睡眠时长——尤其是多睡 15 分钟——也能显著提升年轻人的大脑功能。这一发现强调了充足休息对增强认知能力的关键作用,而认知能力对学业成就和整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年轻人面临的学业压力日益加重、日程安排愈加繁忙,优先保证睡眠变得尤为重要。该研究指出,即便牺牲少量时间用于睡眠,也能在注意力、记忆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带来明显提升。睡眠的好处远不止缓解疲劳,它还会影响多种对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认知过程。
最终,确保充足睡眠应成为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点,这提醒我们:每一分钟的休息都对提升大脑表现弥足珍贵。
(注:译文严格遵循术语保留规范,如"15 分钟"保留数字与空格;采用科普文风格,通过拆分长句、使用破折号和"尤其是"等衔接词提升可读性;关键概念"cognitive abilities"统一译为"认知能力"保持术语一致性)
ScienceAlert - 2025-4-28 10:11
Melting ice can speed up continental drift and fuel volcanic eruptions
冰川融化可能加速大陆漂移并引发火山喷发
研究发现,冰川融化会显著影响板块构造活动和火山喷发,这颠覆了地质变化仅以百万年为单位发生的传统认知。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型冰盖消融能在短短数千年内引发地壳剧烈变动。
科研团队分析了约 26,000 年前末次冰盛期的地质事件,当时劳伦泰德冰盖覆盖了北美大部分地区。随着气温上升冰盖融化,海平面升高之外,更深刻影响了板块构造运动机制。数据显示在 12,000 至 6,000 年前期间,北美板块漂移速度可能加快了 25%,同时大西洋中脊的海底扩张速率提升了 40%。
这种被称为冰川均衡调整的现象表明,冰川消融会使下方地幔不仅产生垂直回弹,还会发生水平位移。这种横向运动能推动构造板块,导致其位置快速变化。来自冰岛的证据佐证了这一发现:随着末次冰期结束,由于大西洋中脊扩张速率改变,当地火山活动明显加剧。
未来格陵兰持续消融的冰盖可能强化这种效应,或加剧周边海脊的火山活动并改变板块动力学。这项研究揭示了气候与地质过程的深层关联,表明重大气候变化对板块运动的影响可能远超以往预期。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4-28 10:11
Mars’ hidden past: Rainfall may have shaped the ancient landscape
火星不为人知的过往:降雨或曾塑造远古地貌
火星并非一直是如今我们所见的寒冷干燥星球——它可能曾是一个气候温和的世界,降雨与河流塑造了其地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研究提出新见解,指出包括雨雪在内的远古天气循环对火星峡谷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对广泛分布的河谷网络的观测表明,这些峡谷很可能是由流水侵蚀形成,这对先前无法维持冰点以上温度的模型提出了挑战。该研究认为这些峡谷不仅由融冰形成,更经历了长期降水过程的雕琢。这一新视角支持了远古火星温暖潮湿的理论,与太空中仍可见的地质特征相吻合。
为验证这些假设,科学家使用地形建模软件进行模拟。他们设想了两种火星气候情景:一种依赖冰盖融化,另一种基于降水过程。在长时间的模拟中,两种模型呈现出显著差异——冰融情景下的峡谷主要形成于高海拔地区,而降水模型中的峡谷则广泛分布于不同海拔,表明大规模降雨是塑造火星峡谷的重要因素。
当前探测任务(如 NASA 毅力号火星车在杰泽罗陨石坑的考察)正在研究可能曾存在由河流补给湖泊的远古环境。这项研究深化了我们对火星气候史的理解:在流水侵蚀停止后,火星地貌保持相对稳定,类似 35 亿年前的地球。尽管如今荒凉,火星仍保存着其水润过往的线索,为我们理解火星与地球的地质演化提供了宝贵依据。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4-28 10:11
Men might say 'I love you' first to show they care
男性可能会先说“我爱你”来表达他们的在乎
研究表明,男性可能比女性更早表达爱意,这反映了他们传递承诺与可得性的意愿。这一现象是探索生理性别如何影响恋爱初期情感体验的广泛研究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亚当博德(Adam Bode)主导的这项研究指出,尽管男女都会经历强烈的浪漫情感,但他们的行为模式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男性快速表白的行为被认为有助于建立信任,并消除对方对其意图的疑虑。相比之下,女性在确立关系后通常会进行更深层的情感处理,思考伴侣的频率也更高。博德指出,这些差异可能源于进化过程,但社会因素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性别平等社会中的个体体验到的爱情激烈程度和强迫性思维较弱,这可能源于社会对快速确立关系的压力较小。
专家认为,认识这些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对培养健康关系至关重要。开放的沟通和对彼此情感节奏的共情能改善关系动态。男性早期的情感表露与女性深层的情感投入,共同构成了维系长期关系所需的承诺基础。
该研究发表于《Biology of Sex Differences》期刊,为理解浪漫依恋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见解。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4-28 10:11
The World’s Oldest Known Ant Is A 113-Million-Year-Old Hell Ant with Scythe Jaws
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蚂蚁是一种生活在 1.13 亿年前的“地狱蚁”,其镰刀状颚部特征显著
昆虫学领域一项突破性发现揭示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蚂蚁——一只有着1.13亿年历史的"地狱蚁",其标志性特征是独特的镰刀状颚部。这个非凡标本并非出土于土层或化石层,而是在一个旧抽屉中被发现,凸显了科学研究中细致保管的重要性。
作为已灭绝种群的一员,地狱蚁呈现的特征为蚂蚁进化史提供了新线索。其镰刀状口器表明它是凶猛的掠食者,其适应环境的方式至今仍是研究重点。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先前关于蚂蚁进化时间线的假设,更为理解远古物种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开辟了新途径。
该发现的意义远超其年代价值:它提醒着我们博物馆藏品中仍隐藏着巨大潜力,也彰显了用现代技术重新审视历史标本的重要性。随着科学家对地狱蚁的持续研究,我们对数亿年前生态系统的认知正变得越发清晰,这既丰富了人类对远古生态的理解,也为当代生态研究提供了新维度。
ZME Science - 2025-4-28 10:11
How water reshaped Earth’s crust 1.6 billion years ago
16 亿年前水如何重塑地球地壳
昆士兰东北部的最新研究表明,水在 16 亿年前地球地壳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科学家发现,海底火山岩在冷却过程中受到高温水流体的改造。这些饱含水分的岩石随时间推移被埋藏至地壳深处,来自地幔的额外水分在 700°C 至 750°C 的高温下引发了部分熔融。
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原始火山岩与其演化形成的花岗岩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地幔水源在此转变过程中至关重要。锆石和石榴石等矿物如同时间胶囊,保存的氧同位素特征揭示了参与该过程的水源踪迹。
这种由玄武质地壳和深层地幔水源共同驱动的长期熔融反应,促进了大陆地壳的形成。该研究打破了以往认为地壳形成仅由热量和压力主导的认知,强调了水在地质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研究团队在保存完好的 Georgetown Inlier 地质构造开展调查,为大陆地壳形成阶段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后续研究将探索更古老地壳碎片是否存在类似的水驱动熔融现象,这可能重塑我们对地表演化过程及陆地早期生命形成条件的理解。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4-28 10:11
Team gets the most detailed image yet of a bacteria-killing virus
团队成功获取迄今最清晰的噬菌体(一种可杀死细菌的病毒)显微图像
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成功拍摄到迄今最清晰的噬菌体图像——这种专门捕食细菌的病毒如今显露出了关键构造细节。通过高精度成像,科学家首次观察到噬菌体尾端的精细结构,该部位正是其附着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等靶标的关键武器。这项突破为开发生物工程噬菌体疗法铺平道路,或将彻底改变抗药性感染的治疗格局。
匹兹堡大学生物技术学教授格雷厄姆·哈特富尔(Graham Hatfull)指出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们获得了设计噬菌体的'规格清单',可以针对不同细菌进行定制。"这种特异性至关重要,因为噬菌体通常只攻击特定菌株。掌握其结合机制后,科学家就能设计出精准打击特定病原体的定制化噬菌体。
研究团队采用冷冻电镜技术捕捉到噬菌体尾部的非对称结构,并运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记录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这些方法不仅揭示了噬菌体内部的 DNA 结构,还呈现了遗传物质注入细菌细胞时发生的结构变化。
"放在过去我们根本束手无策,如今这将成为常规操作。"哈特富尔教授如此评价这项发表于《细胞》(Cell)期刊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标志着噬菌体治疗领域的重要飞跃。
Futurity - 2025-4-28 10:11
Is the torpedo bat here to stay in baseball?
鱼雷式击球法(torpedo bat)会在棒球界持续流行吗?
鱼雷棒球棒的引入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掀起热潮,尤其受到本赛季安打数和本垒打数领跑联盟的纽约洋基队(New York Yankees)青睐。3 月 29 日,数名洋基队击球手展示了这种创新球棒设计,助力球队单场轰出惊人的 9 记本垒打。这一新风潮迅速席卷整个联盟。
传统棒球棒设计多年来鲜有重大变革。鱼雷球棒的出现引发了耐人寻味的讨论:它是否会像其他颠覆性体育创新那样,成为改写棒球历史的里程碑?这种设计对比赛将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在近期一档播客节目中,佐治亚理工学院物质与系统研究所对外事务副主任贾德·雷迪(Jud Ready)深入探讨了该设计的潜在意义。他分享了技术革新如何塑造运动装备的未来,包括鱼雷球棒对运动员表现的重构作用。
节目对话聚焦体育创新的重要性,并引导听众思考鱼雷球棒可能为棒球运动带来的持久变革。
Futurity - 2025-4-28 10:11
How Many People Are in This Painting? The Prado Museum Is Using A.I. to Find Out
这幅画里有多少人?普拉多博物馆正用 AI 技术寻找答案
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The Prado Museum)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量化其庞大艺术藏品中描绘的人群。该项目与一家科技初创公司合作,旨在通过揭示大型历史画作中的隐藏细节来提升游客参与度。借助先进技术,博物馆计划统计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数量,从而为艺术爱好者提供更丰富的观赏体验。普拉多通过凸显这些画作中复杂的社会动态与人际互动,不仅深化了观众对其馆藏的理解,还为实地参观者创造了更具互动性的体验。这一创新举措展现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为文化机构开创了参与式体验的新纪元。
Smithsonian - 2025-4-28 10:11
How the Sun might be making water on the Moon
太阳如何在月球上制造水
月球上的水资源对未来探月任务至关重要,其来源问题已困扰科学家数十年。最新研究表明,太阳可能在水的生成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当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即太阳风)撞击月球表面时,会触发化学反应生成水分子。该理论已获得重要实验佐证。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太阳风与月尘的相互作用发现:当太阳风质子撞击月表风化层时,质子会捕获电子形成氢原子,并与矿物中的氧结合产生羟基甚至水分子。在阿波罗 17 号取回的月壤样本实验中,科学家在真空环境下用模拟太阳风轰击月尘,成功复现了数千年太阳风照射效果,检测到水/羟基的生成痕迹。
这一发现对即将开展的月球南极探测具有特殊意义。该区域永久阴影坑中可能蕴藏固态水,若证实太阳风确实能生成水,月壤或将转化为饮用水、呼吸用氧气乃至火箭燃料的来源,大幅提升人类建立可持续月球基地的可行性。
Earth News • Earth.com - 2025-4-28 10:11
本服务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如有错误或收到测试信息还请谅解。部分内容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翻译和摘要处理,本次消耗 62593 Tokens,由于AI技术的局限,可能影响文章本意,请以原文为准。问题反馈请邮件至:[email protected]